close



陳鳳馨:強迫自己存3成薪水

作者:張卉穎  攝影:吳毅平
本文出自:2006年6月號
文章類別:理財
想和本篇作者說說話
30@cwgv.com.tw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多於四分之一的30世代,每月存款不到薪資的兩成,雖然看起來儲蓄率比起歐美來說稍高,但我覺得還是太低,至少也要存下薪水的三成。

要消費不要浪費
    台灣過去有段時間儲蓄率達到三成,我覺得就30世代來說,要有好的理財基礎,這是必要的數字。以美國來講,其儲蓄率雖然很低,但是社會福利的稅收很高,所以等於是國家強迫人民儲蓄。但我們沒有社會安全稅的機制,儲蓄率又這麼低的話,往後的老年生活真的十分堪慮。

    30世代最大的問題就是想要退休的時間,比實際能退休的時間早太多了。另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及早開始理財。理財是從小就要開始的,從小就要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金錢。這個控制指的是知道自己每個月有多少錢,還有如何將這筆錢運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。

    我不會給「每天少喝一杯拿鐵,就可以存多少錢」這樣的建議。我的建議是,要將你的錢用在你真的會覺得快樂的地方。應該讓錢發揮最大的效益,而不是在很輕忽的狀況下,隨手浪費掉。所以一定要先訂出儲蓄計畫,然後再訂出消費計畫。

    請記住,消費計畫千萬不要做出像「我從此開始不喝咖啡」這樣的承諾。如果你是一個很愛喝咖啡的人,可以將喝咖啡做為你達到儲蓄目標的獎賞。例如目標是這禮拜存到2000元,達到了,就去喝杯咖啡獎賞自己。

不做不必要消費
    要怎樣建立良好的存錢習慣?首先為自己列出一週必要的花費,再列出一個月的必要花費。以一個月的必要花費再加上一到兩成來計算,如果超出月收入,那麼對不起,你一定有非必要的花費。建議得重新列出細目,砍掉一、兩項不重要的支出,直到花費低於月收入為止。

    接著按每週必要的支出加一成,做為這週出門時錢包帶的總金額。然後盡可能地讓每週消費的金額不超過預算,當然停用信用卡也是個好方式。

    另一種方法就是強迫儲蓄。在銀行開設一個帳戶,薪水存進來之後就立即轉到那個帳戶去。可以把該帳戶的提款卡剪毀,來增加提款的困難度。除此之外,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基金,也是不錯的方式。

    必要時可以考慮變更自己的生活環境,搬離豪宅區。如果你四周的鄰居九成以上都比你收入高且財富高過於你,就是你該搬家的時候了。因為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裡,你已超過自己的消費能力,卻沒辦法得到金錢消費帶來的快樂。同時為了證明自己,會產生太多非必要的炫耀性消費。

    陳鳳馨的儲蓄觀:我是個很愛存錢的人

    一個人會不會消費過度跟他的個性有關,坦白說我天生就是很愛也很會存錢的人。我大學剛畢業、進《民生報》的時候,一個月薪水有2萬5000元,其中給父親1萬元,加上自己很想買房子,又得存1萬元,算一算一個月生活費不能超過5000元。

    我精算一下,如果一個禮拜只能花1200元,平均每天只能花150元。於是我就在150元範圍內花錢,到了週末多省的錢還可以小小打個牙際、犒賞自己一下。在節省的情況下也可以為自己找到樂趣,比你不知不覺中把錢花掉、也得不到什麼快樂來得好。

    我做得到,你也可以做得到。只要你列出每月的預算,我保證你可以找到最不需要花錢的那一項。這不一定表示每天要做流水帳,但要有數字概念,要知道自己一個禮拜大概用在哪些吃喝玩樂上,記下來就知道哪些錢該花、哪些錢不該花。

    以後只要碰到不該花的錢都不花。譬如有些人很喜歡買衣服,只要一看到大打折就大買特買,我的方式是當我覺得錢已經花得差不多時,就絕不去逛街。此外,還有很多人花很多錢在交際應酬,互相請來請去。要改進很簡單,有被請客的機會就不要去,以免下次還要回請,或可以請他喝杯咖啡就好了。
 
 
 
 
 
 

吳聲達:用低預算買高保障

作者:張卉穎  攝影:吳毅平
本文出自:2006年6月號
文章類別:理財
想和本篇作者說說話
30@cwgv.com.tw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保險規畫應該是先有保障,再做投資理財或節稅。以30世代的年輕人來說,純風險(壽險、醫療險、防癌險)的比例不超過薪水的10%,如果加上投資理財(投資型保單),可以到月薪的25~30%。

    我建議年輕人應該買全險,就是壽險、醫療險、防癌險都包的那種,才不會有一個地方出問題,而那個地方沒保到。過去很多人痛恨保險的原因,就是因為有一個部分出事,而那個部分剛好沒有保障。還有很多人誤會現在保險很貴,但其實不盡然,以現在的商品來說,用少的預算就可以做到很高的保障。以月薪3萬5000元的人為例,保費占10%,一年約繳3萬5000元,可以買投資型商品再附加醫療、傷害、住院險。

投保常見三大錯誤
    我30歲時買的第一份保單就是錯誤的。當時我從事成衣業,很忙、沒時間管保險的事,太太同事的老公拿保單來我就簽名,內容是什麼我也不知道。一直到35歲轉行到保險業,上完課後把保單拿出來看,才發現那是只有40萬元保額的儲蓄險。因為我有老婆、有小孩、又有房貸,萬一出事,40萬元是絕對不夠的,我要的是保障而不是儲蓄。

    除了買錯商品,台灣人買保險還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要「有去有回」,感覺這樣才划得來。事實上,純粹保障就要買保障,要投資理財就投資理財。房子蓋得再高,沒有地基是不穩固的。年輕人買保險常常考慮到報酬率要多少,但是人不在了,報酬率多少都沒有用。

    另一個錯誤是很多人買保額增值型商品,就是保障額度隨年齡調高的那種。我們假設每個人都會結婚生小孩,如果30歲花3萬元買了一份保單,你們覺得應該要買現在保障100萬、以後遞增到400萬元的?還是現在就保障300萬元的?答案是後者,因為風險在小孩還沒長大之前才存在。

    以我自己為例,等我50歲兒女長大了,家庭責任已經了了,即使我發生意外,小孩還是可以生活,這時保障就不重要了。因此對風險認知不清楚的人才會去買這樣的商品,重要的是現在的保障就要高,而不是以後才逐漸升高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理財從薪水配置開始

作者:康文炳 
本文出自:2006年6月號
文章類別:編輯的話
想和本篇作者說說話
30@cwgv.com.tw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晚餐前,偌大的辦公室內員工三三兩兩陸續到班,坐在我旁邊的同事打開晚報,「嘿!我今天七支股票全部漲停,晚餐吃什麼?我請客!」他轉過頭對著大家說,笑得嘴角翹到耳朵高。

    那是我初入職場的九○年代,台灣股市兩度攀上萬點,市場一遍榮景,缺錢就到股市去拿,「我用股市賺的錢買了一部電腦」、「我賣掉XX股票買了一套音響」,股市彷彿就是一台不需要密碼的超級提款機。

    後來的故事大家都曉得,身邊很多人把多年的積蓄賠得精光。我當年租屋巷口的麵攤老闆,每到黃昏又把攤子推出來作生意了。他在巷口賣了幾十年麵,風雨無阻,但就在我報社同事笑著說「嘿!我今天七支股票全部漲停」的那半年間,覺得「一碗麵賺個十幾塊錢,太沒意思了」,而收攤不做,跑去炒股票了。

    「時代決定世代」,大家不知道的故事是,這段台灣經濟的怪異狂潮,對30世代成長在九○年代的五年級生,人生職場造成了怎樣的衝擊。巷口的麵攤老闆可以重新推著攤子出來賣麵,但許多在那十年疏於職場修練的五年級生,如今卻得面臨著跟不上職場腳步的窘境。

    理財是所有世代的課題,但就像職場一樣,必須一步一步踏實地修練。大部份人在職場上被迫按部就班地學習、磨練,但在投資上,卻總想數十萬、幾百萬地孤注一擲、狠撈一票;可惜的是,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駕馭大筆財富的外在專業能力和內在修為。

    靠運氣賺來的錢,也會在不走運的時候失去。多年前,一位靠土地暴發的富豪在病重分家時,對著無甚社會歷練的子女說:「你們今天拿了這些錢,有人會更有錢,有人會變乞丐!」果然,才幾年就有子女因過度擴張而破產。

    「財富自由」是人人的渴望,但那卻是一個踏實修練過程的成果,沒有僥倖。本期封面故事「理財不要一錯再錯──薪水也能致富」,我們談的不是如何暴發地挖掘「第一桶金」,也不好高鶩遠地訴求「一億人生」,副主編楊紹華、召集人張卉穎要與讀者分享的,是一個更踏實而穩健的理財之道,希望成長在新世紀初的30世代,未來能走出一條更開闊的財富人生之路。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♥ Emily﹋ 的頭像
    ♥ Emily﹋

    瘋狂達人日誌

    ♥ Emily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